2008年9月10日星期三

今日教师节
转文一篇
http://life.fhl.net/Literature/culture/peotry/poetry01.htm

關於李商隱
與許多傑出的文士一般,李商隱並未擁有一段順利的仕途。自小生長於低階的官吏家庭,靠著為人抄書來餬口,艱辛的生活歷程,卻也成就了他刻苦向上的精神。
爾後,得到東畿汝都防御使—令狐楚的賞識,出任巡官,時年17歲。雖然文采洋溢的他,有著寫駢文的高度技巧,可是赴京應試卻屢屢名落孫山,使得他失意落魄,轉而退隱到玉陽山學道。等到唐文宗開成二年,再度應試,終於中進士第,那年他25歲。隔年,李商隱與涇原節度使王茂元之女成親,二人伉儷情深,然而這段婚姻卻造成他日後的不幸。
原因乃是牛李黨爭之故,令狐楚屬牛黨,王茂元屬李黨,因此李商隱尷尬的身分,使牛李兩黨的人視他為牆頭草、眼中釘,對他百般排擠,於是李商隱開始踏上顛沛流離的宦途生涯。朝政的變化,官職的調動,令他必須長年顛跛,而在他39歲時,愛妻王氏夫人與世長辭,如此錐心的打擊,使李商隱再度跌入黑暗的谷底。
之後的歲月中,官職仍舊變動無常,期間李商隱亦想從佛學中獲得解脫,卻未盡能如意。大中十二年(八五八),舉家遷還故鄉鄭州,時年寒冬,年僅四十六歲的一代詩人,便在鬱鬱寡歡中離世永別了。
李商隱的心靈世界
歷經六個朝代的更迭,目睹政治鬥爭的殘酷,處於複雜的現實環境中,便縱有百般委屈,也無從申訴!於是李商隱便將那豐富的情感藉由詩中宣洩出來,但有時礙於殘酷的現實,無法明述,只能透過高度的文字駕馭能力,隱晦於作品之中,而具有駢文基礎的他,用典就是一個寫作技巧,不僅可以達到暗喻的目的,甚至也能凸顯出文學造詣的深度。
由於境遇的坎坷,在李商隱的生命中很少有順利的時刻,因此他所運用的意象多具殘缺之美,而在早期的作品中,亦常表達出對家國的關懷和無奈,懷才不遇的情懷也時而可見。對愛情的執著,更令許多有情人聞之淚下。與夫人王氏鶼鰈情深,奈何因官職的不斷變遷,無法常相廝守,相思之苦,溢於言表,而對愛情的態度,無題詩當中的一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便可以看出他的生死執著,致死不悔的忠貞。
而無題詩更是李商隱作品中的一大特色,藉由無題詩的寄託和朦朧多變,寓意深遠地表現出他那隱逸的藝術風格。在李商隱的諸多作品中,也常運用神話典故,正面或反諷地將時空交錯,藉古喻今,使得詩的取材和內容,更加豐富、細膩。
重情重義,對愛執著,敏感細膩,可說是李商隱個性的最佳寫照,在李商隱的心靈世界中,總有外人所無法完全解讀出的悲涼與無奈,詩人的千言萬語,盡隱藏於那嘔心瀝血的作品之中。
沒落時代的感懷
生不逢時的李商隱,處於亂世之中,抱負的落實對他而言似乎是遙不可及的,而屢次的落榜,更令他灰心喪志,可是對國家那種唇齒相依的情感,卻是無法抹滅的。
在李商隱早期的作品中,就可以看出他那種入世的忠義情懷,無論是詠史詩或詠物詩,均能明顯的解讀出詩中所蘊藏的情緒,或許是因為年紀尚輕,所以容易採用較直接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心情和想法。而從他的抒情詩,亦能看出李商隱多情的特質。
(1)初食筍呈座中
嫩籜香苞初出林,於陵論價重如金。
皇都陸海應無數,忍剪凌雲一寸心!

本詩藉由描寫人們為了滿足口腹之慾,而摧殘將能長成百尺的修竹的行為,隱含著對官場現實的不滿,詩中不平之鳴,顯得鏗鏘有力。而內容的佈局,將竹以及筍的外在形象和內在精神,以及所處的環境,加以巧妙的融合。竹的清高和耿直,筍的珍貴細嫩,所傳達出的意象是如此的鮮明!本詩耿直,筍的珍貴細嫩,所傳達出的意象是如此的鮮明!本詩所要闡明的主旨是說:原本能夠成為國家棟樑之材的才子,往往在年少之時就被政治的無情給扼殺了。李商隱藉物詠歎,譬喻傳神,充分的表達出他內在的心聲。
(2) 重有感
玉帳牙旗得上游,安危須共主君憂。
竇融表已來關右,陶侃軍宜次石頭。
豈有蛟龍愁失水,更無鷹隼與高秋!
晝號夜哭間幽顯,早晚星關雪涕收。
在詩中可感覺出李商隱對國事關注的熱情,而詩中的背景事件是唐文宗大和九年所發生的「甘露之變」,宦官逐殺大批朝臣,造成朝野極度恐慌。詩中運用了竇融、陶侃出兵勝利的典故來鼓舞當時想討伐宦官的文士,而末句也表達了對宦官罪行的無限憤慨和對平叛定能取得最後勝利的信心。精練的筆觸,適恰的典故,愛國憂時激情躍然紙上。
(3) 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
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無、清、晚、聽雨聲」等用字,給人一種幽靜、蕭瑟之感,在如此寂寥的夜晚,思念起曾幫助他的友人,那樣的相思情懷,是那麼地深、那麼地遠,但卻被重重無情的城牆所阻隔。而再藉由風雨的意象,描繪出詩人紛雜翻騰的思緒,秋景、秋風的淒清氣氛,更烘托出李商隱的無限唏噓!
物我相融的境界
會昌二年(八四二),李商隱通過吏部考試,被委派到秘書省任職,然而柳暗花明的景象卻維持不了多久,因這年的冬天,李母病逝,於是不得不回鄉服喪。而在這段服喪的平靜生活中,李商隱的思緒再度的獲得沈澱,作品風格也逐漸趨向內斂,且許多詠物詩多在這個階段趨於成熟,借物抒情,詩的內容體材更為豐富。
(1) 落花
高閣客竟去,小園花亂飛。參差連曲陌,迢遞送斜暉。
腸斷未忍掃,眼穿仍欲稀。芳心向春盡,所得是沾衣。

殘花斜暉,幽怨之情婉轉透出。而癡情的花朵將一片芳心獻給春天,得到的卻只是片片花瓣沾人衣裳的結局。腸斷眼穿,那種極盡的悲傷氣氛,貫穿了整首詩,憐惜落花的命運,同時也哀嘆己身的報效無門。人去樓空,寥落淒清之感,油然而生。
(2) 寄令狐郎中
嵩雲秦樹久離居,雙鯉迢迢一紙書。
休問梁園舊賓客,茂陵秋雨病相如。

寫作此詩的當時,李商隱正在洛陽,而令狐綯遠在長安。詩的開頭將兩地均能見到的景物,藉由相思之情連繫起來,使得懷念的緒,綿綿不斷。 末句以司馬相如自比,至於梁園則譬喻令狐綯的舊府,因為李商隱曾經在令狐楚幕中多年,也曾與令狐綯共同學習多時,二人的友情十分深厚。而一句病相如,就足以說明當時李商隱貧病交加、落寞淒寂的處境,再從「休問」一詞,更可以感覺到李商隱的文人之氣,縱使窮途潦倒,也無需他人的憐憫和同情。本詩雖只有短短的七絕,且能將情感和氣節完全流露,可謂佳作!
(3) 夜雨寄北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翦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本詩平易中見深情!思念遠方的愛妻,雖然短期間無法相聚,但作者用溫馨的筆法,安慰妻子對歸期的詢問,告訴她改日相聚之時,便可以將此時此景的情狀,加入分享的話題。作者以樂寫哀的手法,可謂構思精巧,但是思歸不得之苦,讓讀者讀了亦為之辛酸。
此情可待成追憶
大中五年(八五一),王氏夫人去世,這個打擊對李商隱而言可說是晴天霹靂,也因此而激發他將對愛情的全部執著,完完全全的宣洩於文學之中,許多感人肺腑、膾炙人口的情詩,幾乎作於此時。 而晚年的李商隱依舊寂寞、鬱鬱不得志,對任何事的體會也更趨敏銳,譏諷時政的作品也以一種成熟的詠史型態呈現,用具有典型性和關鍵性的歷史情節,稍加點撥來顯明詩的主旨。而晚唐帝王多半迷信、罔顧蒼生,這樣的昏庸,也令李商隱在詩中大肆批評。李商隱的詩具有熱切的入世情懷,字字血淚,句句誠摯!
(1) 賈生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本首藉由漢文帝汲汲地求訪賈誼,詢問有關鬼神的事件,來諷刺當時的昏君,整日只為想長生不老,而努力的求取金丹,對於民生疾苦,卻一概充耳不聞、視而不見。腐朽的政治,在李商隱看來,是那麼不堪!而一個「虛」字更隱含了多少的意義啊!借古諷今,虛實交替正是李商隱詩高妙之處!
(2) 無題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萊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刻骨銘心的相思,無法割捨的情愛,卻因著「生離死別」更加難捨難分,甚至難以置信愛妻的永別。殘敗的暮春景象,增添了作者心中的哀愁。至於對妻子的思念,是至死才能完結的,而失去所愛的煎熬悲泣,就如同蠟炬成灰方能罷休一般。現實的殘酷,使得李商隱多麼不願意面對,甚至設想愛妻只是和以往一樣,獨居異地罷了,更希望藉由青鳥殷勤的探望,來傳達他對妻子的關懷和生死相許的情誼!
(3) 錦瑟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錦瑟可視為李商隱回顧一生的詩作,給人一種虛渺的感覺,回首過往,多少的辛酸與悲哀,盡在不言中。詩人一生不幸的遭遇,無論當時身處其境或日後追憶,都是令人惘然悲傷的。 本詩的譬喻就顯得隱晦些,畢竟在經歷了許多的患難之後,李商隱的詩作便愈臻朦朧境界,也可以看出歲月在他心靈上所刻劃的痕跡。
繞不出去的胡同
從李商隱的詩中我們可以明顯的感受到詩人在當中對情感的表達,這樣的一種狀態,也可以說是中國詩人普遍的寫作手法,藉由作品來抒發自己對周遭事物或對己身遭遇的感嘆!
畢竟中國對於情感的表達往往是含蓄而內斂的,尤其是在人與人的相處之中,很多時候不善於用口頭表達,於是就訴諸於文字來述說自己的感情與理想。
而迂迴千里、指桑罵槐,更是在中國文學作品中常可發現的特色之一,原因無他,只是隱晦曖曖的方式對多數中國文人而言,才是具有美感的。
在李商隱的作品當中,我們也可以感受到他前期、中期和晚期的詩作,在文字的駕馭和寫作技巧有明顯的提昇,但對整個意境和所要闡明的主旨而言,卻沒有太大的轉變,仍多半是感時傷懷、懷才不遇、諷刺時政之作,這一點與一般詩人的作品並無太大的差異。
詩人往往必須面對艱苦、充滿挫折的環境,也因為苦難的生活,讓他們開始去反思、檢視周遭的一切,進而去深度思考生命的內涵和價值。以李商隱為例,在面對一連串的打擊後,他也曾想找一個解脫、超越的生活方式,怎奈卻找不到一個出口,於是不斷的說服自己,卻也不斷的宣告無疾而終;愈是想忘情、想掙脫人世間的枷鎖,卻愈是將自己困在一個死胡同裏;表面對功名、錦繡前程不願執著,可視卻怎麼也揮不去懷才不遇的失落感,言談之中所不在乎的事,也往往成為心頭上的一把利刃。於是乎,在詩人多愁善感的世界中,就不斷存在著矛盾與掙扎。
且在遇到逆境的時刻,文人很少會尋求所謂「天」的幫助,即使是借物詠嘆的作品,也只不過是藉由自然景物的特質來表現或述說自己的情感,而非真的與自然合而為一。對於「神」的概念,也只不過是一種超越的形象罷了,沒有實質上的意義。文人的期待往往來自於對自己和他人的要求,無可奈何的是人性的軟弱只會造成一再的失望。

没有评论: